【死因研訊】疑「開漏藥」鄧桂思換肝後亡 顧問醫生指服高劑量類固醇增乙肝發作風險

社會

撰文: 陳曉欣

發布時間: 2024/04/18 17:03

最後更新: 2024/04/18 18:42

分享:

分享:

副顧問醫生馮恩裕今作供稱。(陳曉欣攝)

2017年聯合醫院兩名醫生疑「開漏藥」,致患有腎病及乙型肝炎帶菌者女病人鄧桂思兩度換肝後去世,死因庭研訊今(18日)續。瑪麗醫院顧問醫生指,服用高劑量類固醇會明顯增加乙肝發作的風險,若死者服用抗病毒藥其乙肝爆發風險會較低。

最新影片推介:

死者鄧桂思(終年44歲),死因裁判官為周慧珠,設陪審團審理。死者女兒沒有律師代表,自行應訊,醫管局、醫生林治崑以及陳小劍被列為利害關係方。

香港大學醫學院病理學系臨床副教授盧綽琳醫生供稱,組織學化驗結果顯示,死者的原本的肝表面和切片均呈綠色,正常人應呈深紅色。此外,死者的肝遍布黃班,肝細胞大範圍壞死。

協助換肝團隊的瑪麗醫院腸胃及肝臟科顧問醫生馮恩裕供稱,死者是乙肝帶菌者,大部分乙肝屬突然發作,背後機制不明,死者服用高劑量類固醇會增加乙肝爆發的風險。

馮指,聯合醫院處方類固醇潑尼松龍(Prednisolone)治療死者的自身免疫腎病,此藥同時可壓抑自身免疫肝炎。馮指,自身免疫性肝炎的條件包括球蛋白水平、自身免疫抗體及組織學檢查等,死者並不符合條件,因此其結論是死者乙型肝炎急性爆發,排除死者有自身免疫性肝炎。

惟馮指,當類固醇壓抑免疫系統時,死者的乙肝病毒會複製得越多,自身免疫細胞會攻擊病毒,同時會損害肝細胞。

被問到為何自身免疫系統已受壓抑仍作出攻擊的原因,馮稱當類固醇劑量減低時,免疫系統會重組和攻擊病毒。馮表示,若死者服用高劑量類固醇時有服用抗病毒藥,乙肝爆發風險會較低。

代表醫管局的資深大律師蔡維邦指,馮的醫療報告提到死者的末期肝病模型(MELD)分數是37,問及馮是否代表藥物治療對死者無效,只有換肝才能生存。馮認同,因分數反映死者在2周內的死亡率達75%。

聆訊下周一(22日)續。

HKET App已全面升級,TOPick為大家推出一系列親子、健康、娛樂、港聞及休閒生活資訊及影片。立即下載︰https://onelink.to/f92q4m

追蹤TOPick Whatsapp頻道睇最新資訊︰http://tinyurl.com/3dtnw8f5

記者:陳曉欣